做好“土特产”文章 | 乡村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形势、挑战与对策
作者: 广东华泰农兴农产品交易中心      更新时间:2025-05-13

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为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在政策引导下,各地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


我国特色农产品发展形势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将“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作为党政工作的重点,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各地依托本土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价值的农产品品牌,各类特色农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我国特色农产品发展呈现出以下形势与特征:


一、“土特产”初具规模,产量稳步增长

产量和规模是衡量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各类“土特产”的规模和产量均稳步增长。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借助科技和政策双轮驱动,不断改善“土特产”生产条件,夯实产业基础。例如,福建省作为我国茶叶最大产区和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武夷岩茶、永泰绿茶、永福高山茶、福鼎白茶、诏安八仙茶等多类地理标志茶产品。据统计,福建省茶叶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210.89千公顷增长到2022年的241千公顷,产量增加了10.25万吨。我国“土特产”已初具规模,覆盖范围广、种类繁多,特色农产品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二、特色农产品品类丰富,品牌价值提升

一方面,品牌种类不断增加。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绿色有机地标生产主体超过3万家,涉及产品总数达到6.4万个,比如漳州芦柑、宁夏枸杞、砀山酥梨、烟台苹果等。其中,绿色食品企业25928家、涉及产品55482个,农业系统有机农产品获证单位1318家、涉及产品4772个。

另一方面,品牌价值逐渐提升。品牌价值是衡量特色农产品市场地位的重要指标,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率和高市场占有率。例如,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显示,赣南脐橙以品牌价值691.40亿元位列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第五,连续十年位居该组水果类第一。多地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惠农战略,扶持了一批优质地理标志品牌,积极打造区域品牌。这些举措不仅推动特色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还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助农惠农作用日益显著。


三、经营主体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的通知》,提出要加快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随后,各地全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培增计划,经营主体日益多样,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一方面,农业企业的经营范围不断拓展。据统计,全国累计培育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9.1万家,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的强镇超390个,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4068个,实现总产值9000多亿元。

另一方面,农民合作组织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我国已经培育了一批管理高效、服务配套且涵盖特色种养业的农民合作组织。


特色农产品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布局较为分散

一方面,产业缺乏跨县市区域的整体规划与布局。特色农产品多以县市地域来制定发展规划,难以形成产业化和产业集群的生产规模。

另一方面,产业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各县市独立制定其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各类产业在地理分布上较为分散,呈现多点开花、多中心的特征。


二、产业链条尚不健全

首先,产业链条较短。我国多数特色农产品仍停留在初级生产环节,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生产到流通环节的产业链条尚未完全构建起来。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协作,导致产业链发展容易出现较为明显的脱节现象。

其次,价值提升不够。以加工环节为例,多数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呈现作坊式、分散型、粗加工的特点,技术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较低,产品损耗较大,加工成本较高,难以形成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不利于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综合冷链流通率偏低。发展特色农产品应打造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形成功能完善、上下游衔接、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然而,目前我国在果蔬、肉类、水产品上的冷链流通率仍然较低。


三、品牌特色不足

首先,存在产品同质化现象。不同地区、不同品牌的同一产品在质量、功能、外观包装和营销手段等方面雷同。

其次,品牌影响力不足。部分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包含各类农产品,缺乏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定位。例如,四川、江西等省份茶叶基地面积较大,但茶叶品牌的宣传力度较小,导致知名度低于西湖龙井、云南普洱等茶叶品牌,市场占有率偏低。

最后,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不足。虽然近年来黑龙江、新疆、湖北、陕西、江西等农业大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数量呈增长趋势,但与浙江、江苏等省份相比仍存在差距。


四、产品宣传不够

首先,产品营销仍以当地市场为主。尽管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口味独特,但宣传力度较为不足,容易出现“酒香巷深人不识”的窘境。受众面较窄、市场范围较为有限,使得这些产品难以走出当地市场并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例如,遂川狗牯脑茶、井冈山红米等特色农产品没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和革命老区的宣传作用。

其次,产品宣传投入力度不够。受市、区县财政实力及政策倾向影响,一些地方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投入力度不够。此外,有关特色农产品项目启动资金、品牌建设、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也较少,使得一些特色农产品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和扶持。


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建议 


特色农产品承载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梦想与希望。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构建起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乡村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为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一、制定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

一是从省级层面出发,分类或分产品制定特色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划。包括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实施方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加强省级部门对特色农业产业的统筹指导,强化战略统筹、要素配置、政策支持等,形成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合力。

二是从地方层面出发,构筑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立足区域比较优势,突出区域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各区域发展战略、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建设的支持力度。考虑各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推动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建设,构建多产业发展格局,优化不同区域的特色产业布局。


二、协同推进产业链融合发展

一是补齐产业集群短板、延长产业链条。创建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社会资本向特色农产品领域集中,统筹布局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可以将过去“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升级为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的“多汁多味”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二是通过财税与金融支持促进产业链融合发展。一方面,应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经营主体在购买农机、农产品加工设备、建设农业设施等方面的补贴力度,帮助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特色农产品专项信贷,撬动更多资本投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主体。

三是加强冷链物流设施供给。应推动邮政、供销社、物流企业及涉农电商企业的自营物流网点向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延伸,加快建设具备冷链仓储与配送功能的快件处理中心。以多式联运、集约发展为导向,突出重点领域,加强薄弱环节,优化布局结构,提升保障能力,努力实现基础设施能力的适度超前配置,尤其是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三、发挥产品核心优势,打造优质农产品

一是做好“特”字文章。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要坚持做好“特”字文章,重在明晰地方特色、突出地方优势、体现乡土情和文化情。既要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禀赋,也要凸显内在情感内涵和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打造产品新亮点。

二是找准优质产品。应加快全域性、全品类特色农产品的培育,找准优势产业,建立高质量、高品质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产业体系。可以建立各区域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目录,借助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机遇,将不起眼的“土疙瘩”变为受市场欢迎的“香饽饽”,带动广大农民增收。

三是擦亮特色招牌。结合产业优势、地域文化、特色产业等元素,摒弃生搬硬套的规划模式,建立主导品牌和特色品牌,打造不同的形象定位。可以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贯彻“一村一策”的行动理念,擦亮特色招牌。同时,培育高质量的地方特色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


四、加大宣传力度,拓展营销市场

一是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投入力度。可以通过广告、农展馆、公关活动等形式,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可以多渠道地了解并熟悉特色农产品品牌。既能提高产品销量,又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培养宣传队伍与人才。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各级政府应出台并落实能够引进并留住人才的政策,鼓励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加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队伍,以各种形式帮助特色农产品经营主体进行品牌运营。对“新农人”进行电子商务等技能的培训,政府牵头帮扶组建专业的直播电商运营、推广团队,壮大特色农产品电商营销队伍。

三是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相关平台新业态发展,拓展营销市场。数字农业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各地应及时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特色农产品运营管理,积极探索特色农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可以依托农村电商、网络直播等互联网平台,打造“数字+特色农产品”的精准化经营模式和“产销一体”的特色农产品运营基地。


综上所述,特色农产品发展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和集群式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还能够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协同推进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农民的能力与组织化程度,发挥产品核心优势并加大宣传力度,是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和集群式发展的关键路径。


未来,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市场的不断拓展,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章来源于:农业行业观察,不代表本官网立场,转载只为分享更多行业观点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753-8820666